image.png

0851-88639317

贵州改扩建项目申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公司新闻 > 项目通知

贵州省大健康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 黔府发〔2020〕7号

2020-06-29 17:51:30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行动方案》,加快推动大健康创新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1700亿元,重点项目投资67亿元、企业达到8万户、就业人数达到75万人。

到2021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1850亿元,重点项目投资73亿元、企业达到9.5万户、就业人数达到85万人。

到2022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重点项目投资80亿元、企业达到11万户、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健全,逐步打造成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康养中心。

二、重点任务

(一)实现健康医疗新突破

1.改革疾病防控体系。加快疾控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加强重大疫情监测、防治,强化传染病群体聚集性事件风险管控,实施疫苗全程溯源和温控检测,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预警预报率、报告及时率、处置及时率100%。加快建设我省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移动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西南医学检验中心、省公共卫生学院(一期工程)、省健康科学院(贵州省援黔院士工作总站)、省精神卫生中心、省传染病医院、省职业病防治医院、省康复医院等项目。(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等)

2.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办医主导地位,增加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数,加快建设省中医(民族医)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建好贵安医院。强化医护专业技术人才保障,着力解决优质品牌、基层服务能力“两个不足”问题。积极引进国内优质品牌医疗资源,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薄改工程”,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快推动成立省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大力实施新一轮“黔医人才计划”,创新实施“银龄计划”,加大人才招揽力度,对照国家规划指标,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公共卫生人员0.83人、基层卫生人员3.5人、全科医生0.2人。到2022年,9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达到最近的医疗点,65%以上的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等)

3.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强化路水空立位化救援力量建设,重点补齐航空救援力量短板,加快建成统一高效、规范有序、协同联动、扎实完备的全省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平战结合”规划布局,提升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停车场、直升机停机坪、医用物资仓库等附属设施改造,加大重大疫情应急救治资源供给。依托省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项目打造贵州省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演训基地。2020年,加快建设省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到2022年,全面建成覆盖全省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等)

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百院大战”建设,省市级建齐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康复、心血管、肿瘤、老年病、整形美容、口腔、眼科等专科医院,构建政府办医院“四梁八柱”基本架构。加大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建立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库,积极开展项目谋划储备和招商引资,加快推进省大健康会展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西南培训中心)、西南康养城、健康医疗大数据西部中心业务楼、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省母婴中心、省体检中心等建设项目。(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等)

5.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园建设,推动大数据、5G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与大健康全方位、全区域深度融合,坚持全省“一张网”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西部中心(贵州省互联网医院),在全国率先打造医疗行业“淘宝网”。2020年,基本建成省医药监管平台,持续完善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到2022年,每个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向10个临床科室延伸,建成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西部中心(贵州省互联网医院)。(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大数据局等)

(二)促进健康养生新发展

6.引导个性化特色康养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大力发展温泉康养、森林康养、山地康养等业态,各地区建成各具特色的康养小镇、养心村落。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开展婴幼儿抚触按摩、孕产妇产后康复、重病患康复理疗、亚健康人群正念减压、中老年季节性治未病等健康养生服务。配套完善交通、医疗、救助、无障碍等各类设施,构建线上线下社交平台,创造消费便利。支持优强康养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小、精、特”的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资源加快向优质康养企业集中。遴选一批资源环境禀赋优、可开发建设空间大的康养项目,争取省绿色产业扶贫基金支持。(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方金融局等)

7.拓展森林康养服务模式。科学编制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着力开展康复疗养、休闲游憩等森林康养服务。建设森林健康管理中心、森林疗养场所、森林浴场、森林健康步道等,统筹森林康养基地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探索采用PPP模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加快推进黔南州、黔西南州阳光森林康养示范区,遵义市、毕节市、铜仁市休闲度假森林康养示范区,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避暑休闲国际森林康养示范区,贵安新区大健康森林康养示范区建设。2020年,新增森林康养试点基地10家以上,建成森林康养步道400公里,综合收入100亿元。到2022年,全省森林康养试点基地达到100家,建成森林康养步道500公里,综合收入150亿元。(责任单位:省林业局、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8.挖掘温泉康养文化内涵。依托已普查登记的温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温泉疗养、温泉美容、温泉养老等多层次温泉养生产品,加快培育以中医保健、药浴按摩和养生产品销售为特色的中医药养生产业,配套拓展医疗服务、休闲养生、生态养老、健康用品等医疗康养产品。建立全省温泉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大温泉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温泉文化培育,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高端温泉养生旅游品牌,建设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温泉康体度假疗养中心、温泉康养小镇,办好年度温泉省建设现场会。(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等)

9.创新山地康养特色品牌。依托贵州独特喀斯特地貌优势,将山地、峡谷、溶洞等自然资源与静心养生、康复疗养有机结合,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医疗康复创新业态,打造深山养心民宿、山地康养村落等特色康养品牌。依托全省优选扶持项目库,以“康养+旅游+综合开发”为基本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候鸟式、疗养式、休闲式、田园式、社区式等不同发展模式的示范项目,打造一批贵州特色山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10.大力发展面向健康养生的家政服务。积极支持建设一批家政培训基地,鼓励家政培训机构拓展培训范围,开展面向孕产妇、婴幼儿、老人、病人、残疾人等的照护以及保洁、烹饪等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业务技能。鼓励家政电商企业与康养服务机构加强互动,实现信息互通。支持家政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打响“黔灵女”等家政服务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责任单位:省妇联、省卫生健康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三)抢抓健康运动新机遇

11.推进运动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乡镇(乡村)农体工程、城市健身步道、生态体育公园全覆盖和基于新信息技术的城市健身设施扩容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城乡社区、商圈、工业园区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馆。提升和完善体育旅游“3个100”工程,全面提升运动健康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到2022年,三年运动健康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20亿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34%以上。(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等)

12.打造运动健康产业示范项目。支持全省打造一批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山地特色资源禀赋,加强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带动体育健身、运动康复、体育用品、体育休闲、体育中介、体育传媒、体育培训、体育会展等产业快速发展。到2022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50亿元。(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卫生健康委等)

13.创新运动健康管理。将运动健康产业核心指标纳入全省健康企业、健康社区等健康细胞评选体系,组建省级运动损伤康复医院,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建成贵州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完善清镇、红枫湖、下司、牂牁江、威宁等国家高原、亚高原多梯度训练基地。到2022年,升级打造1—2个国家級单项体育训练基地,力争建设1个国家級综合训练基地。(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等)

14.打造运动健康赛事品牌。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合作,积极发展各类运动健康赛事活动,发挥山地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以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路跑运动、汽摩及自行车运动、水上运动、极限运动等品牌赛事。打造贵阳马拉松、遵义赤水河谷超级长跑赛、安顺坝陵河大桥国际低空跳伞、中国格凸国际攀岩节、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牂牁江国际滑翔伞赛、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一批国际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到2022年,打造10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品牌赛事。(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等)

15.大力培育运动健康消费市场。加强政策和资金引导,搭建企业互惠共赢的资源共享平台,重点培植10家以上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旅游企业。探索大型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建立健全“以赛育产、以产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拓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引导机制,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提升运动健康消费群众参与性、普惠性。(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卫生健康委等)

 (四)推行健康宣教新理念

16.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爱国卫生工作体系建设,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推进健康单位、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健康城市。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养成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健康文明的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管局等)

 17.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实施健康贵州行动,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其中,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壹责任人的理念,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省级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全面普及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到2022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18%;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把食品安全关口,实施食品安全放心行动;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心理健康素质,培育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制,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委宣传部等)

18.强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完善省市县级健康教育机构,配优健康教育队伍,加大健康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个人健康素养。加强体检中心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健康体检,倡导利用无线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加大个人健康监测力度。202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所有县(市、区、特区);创建健康促进县(市、区、特区)达到18个;50%的中小学校达到健康学校标准。(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等)

19.推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关注“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深入推进医养结合,重点加强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等国家級医养结合试点建设。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加快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积极开展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健康服务,加强居家养老、失能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积极促进婴幼儿照护事业发展。推动建设贵州省母婴中心、贵州省老年病医院,规范行业标准,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建设健康养老示范小区。(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等)

20.加强科学健康管理。开展婚恋前关怀,重视生育前干预,进一步倡导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健康教育,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婴幼儿等重点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水平,推动建设省孕妇学校、省体检中心、省大健康管理中心等健康宣教新机构,建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示范作用的照护服务机构。2020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目标为8‰左右。到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城乡结构等与全面小康社会更加适应。(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等)

(五)提升健康旅游新水平

21.完善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健康旅游服务设施,以身心疗养为重点,医疗康复为支撑,生态旅游为载体,融合发展医、养、游三大板块。加快完善用地保障,道路交通、水电气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等)

22.创新健康旅游服务模式。创新健康旅游目的地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服务,融合治疗、康复与旅游观光,开发日光、水疗、森林等特色健康旅游线路,通过气功、针灸、按摩、理疗、矿泉浴、日光浴、森林浴、中药材药疗等多种服务形式,提供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康复和职业病疗养等特色服务。(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中医药局等)

23.加快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建设。加快桃花江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黔东南州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020年,建设康养旅游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到2022年,建设康养旅游项目30个以上,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基地)8个。(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中医药局等)

24.加快培育健康旅游高端产业链群。注重项目创意、规划设计、投资建设、产品运营、市场营销、游客消费全产业链群的六大环节相互支撑,鼓励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品牌机构参与项目创意和规划设计。完善康养产业要素配置,配套“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要素,创新植入网红新兴业态,提升项目市场赢利能力。通过高端引领,带动丰富我省健康旅游供给类型,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引导游客消费升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贵州康养全产业链群。(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25.打造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品牌。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健康旅游目的地。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健康旅游品牌和品牌性战略投资商,鼓励投融资企业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提升我省健康旅游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六)推动健康食药新增长

26.加大中药材种植产业引导。调优品种结构,推进优势单品规模化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规模与效益双提升;以“定制药园”为抓手,扩大道地药材种植面积,示范推广生态化种植等绿色生产技术,建设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可靠。2020年,种植面积655万亩,产量180万吨、产值200亿元,认定“定制药园”20个。到2022年,种植面积690万亩,产量200万吨、产值222亿元;建设30个“定制药园”。(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农业农村厅等)

27.创新发展中药材贸易服务。推进中药材质量追溯和电子商务贸易体系建设,推动建设展贸型中药材产业园及大型商贸集散中心,建设贵州省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2020年,使用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的服务对象不少于30家,实现20个以上品种可追溯,入驻电商交易平台的机构或个人不少于30家,可交易品种不少于20个。到2022年,使用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的服务对象不少于60家,实现60个以上品种可追溯,将贵州省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交易品种基本覆盖中医药健康需求。(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等)

28.加强食药物质研发和成果转换。研究制定食药两用食品的监管准入、生产经营、流通消费以及食药物质目录申报等政策,推动食药物质经营试点工作,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天麻、石斛、金银花、刺梨、薏苡等食药两用药材的开发利用,加快食药物质食品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及成果转化。积极推进贵州省食药物质产业发展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深加工(健康食品)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中医药局等)

29.加大食药深加工产业支持。加快食药物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深化发展优质道地药材食用产品深加工项目合作,重点发展健康养生食品、日用品、化妆品、药膳养生产品和中医民族医保健等滋补养生业态。促进中药萃取技术和医疗机构制剂发展。重点支持打造党参、铁皮石斛、天麻、杜仲叶等一批药食两用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药食两用产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等)

30.做亮、做特、做优“黔药”品牌。鼓励企业创建“名、精、优、新”食药品牌,不断提高企业创牌意识和品牌经营能力,树立打造“好山好水制好药”的贵州医药品牌形象。引导和推动154个民族药独特品质的二次开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加快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类中药及直接口服饮片等新型特色饮片开发,重点推动国药同济堂、新天药业等配方颗粒项目加快建设。(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等)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大健康创新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健康委,承担日常工作职责。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工负责的工作模式和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机制。各地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工作职能,加大重点集聚区、企业、项目的跟踪、调度和服务。

 (二)强化政策引导。省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创新投入方式,要尽快建好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库,用活用好专项产业基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深度进入大健康产业领域。要加强市场准入、规划布局、用地保障、投融资、财税价格以及考核考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采取绩效激励、保费补贴、贷款风险代偿补偿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大投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项目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形成重点领域突破效应。

(三)强化调度督导。大健康创新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牵头建立大健康创新发展监测评价体系,明确相应的考核指标,各级要积极将监测评价工作纳入健康贵州行动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

(四)强化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国内外知名媒体、新媒体,加大贵州大健康创新发展工程的宣传,要继续做好每年一期《大健康产业发展蓝皮书》,充分用好每年一届的全省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平台,开展观摩交流、经验分享等活动,总结经验、展示成效。强化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为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标签

最近浏览:

咨询服务热线 ————

0851-88639317

image.png 手  机:18275165980

3.png 邮  箱:9567334416@qq.com

2.png 网  址:http://www.gzlczx.cn

4.png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天未来方舟F2组团1栋17层10号-11号 

  扫一扫 进入手机网站  扫一扫 添加个人微信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删除内容,谢谢!